與「暴徒」割蓆?

香港警察強攻中文大學「止暴制亂」;中大學生拼命抵抗,舊生也紛紛趕至,保衛校園和同學。

這令我對約翰福音15章和17章有更深的體會。

葡萄樹的比喻和分離的禱告經常被用在講壇或主日學課堂上以教導主內合一的重要。至於什麼是主內合一嘛,就是「政見雖不同,彼此要尊重」那調調兒吧。

我怕這不單是錯誤應用,更是錯解了經文。

先再說中大事件;警方的說法是:大學非罪犯避風塘,樂見暴徒步出大學校園自首。這是一種分化的手段,變相慫恿學生跟所謂暴徒割蓆以自保。這其實跟不少教會圈內吹的風向類近,不少牧者長執們認為雖然教會應要開放接待不同界別的公眾人士,但不能成為包庇或窩藏犯罪的暴徒的處所。

回說經文;今日教會按這幾章最常得出的教導就是:要從罪惡世界中分別出來,靠著聖靈竭力成聖,在教會群體裡相愛合一吧!所以,便有上述那種跟犯罪的暴徒割蓆之說,還要再加上一句:不應因為要包庇這些賊匪而叫教會分裂!

但容我問一下,在約翰福音的場景裡,誰是當代的犯罪分子?誰被政權列為暴徒?不就是耶穌自己和那些跟隨祂的門徒嗎?那麼,主裡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不就是叫這些被恨他們的那個世界列為暴徒罪犯的門徒們相愛合一地緊緊連於那首犯耶穌這棵真葡萄樹上嗎?而相愛合一正是這班「被暴徒化」了的門徒抵禦世界所給的苦難的唯一方法,誰個不跟耶穌這個被世界的統治者定死罪者認同,或為了獨善其身而不願跟其他「暴徒」捨身相愛,誰個就是不屬主的枝子了。如此,分別為聖的合一,就並不是跟世界的統治者眼中的暴徒罪犯割蓆,而是向法利賽式的獨善其身說不,以連於那被釘十架的首犯耶穌。

我不是在說凡暴徒罪犯皆當被視作主的門徒,而是想指出,今天教會圈子裡那些主張與「暴徒」割蓆的人中,有太多其實無異於昔日那些為求保住自我的信仰潔癖而在政治上偽中立的「法利賽人」。主耶穌預言門徒會被趕出會堂,而法利賽人正是有這等宗教權力的人(約12:42、16:2);今天教會裡不少的長執們何嘗不是在做著相似的事情?

主說:「他們這樣做,是因為沒有認識父,也沒有認識我。」這話實在是真的。

無力償還

昨日教會的高級組兒童崇拜,康爸爸分享信息,經文用上路加福音第七章,有關一個有罪的女人於耶穌在法利賽人西門家中作客吃飯時用香膏抹主的腳那一段記載。

一邊環顧課室內一班在教會長大的小朋友,一邊再次咀嚼這段毫不陌生的經文,最引發我思想的是主所說「無力償還」那幾個字。

在耶穌向西門的提問中,涉及兩個均是「無力償還」所欠之債務的欠債者。不論是多欠的(五十兩,其實原文是五百)還是少欠的(五兩,其實原文是五十),「無力償還」就即是己力所不能及,如以算術的除數來說,就好比50/0和5/0,答案都是無限大,沒任何分別。但常人卻多以減數的方法來計算,亦即是西門的答法:那多得恩免者該更愛那債主,那是人之常情,主亦加以肯定。然而,有別於可量的錢債,罪債能量度嗎?其量有意義嗎?顯然,聖經亦告訴我們,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而罪只有劃一的工價,乃是死,不論你以為你的罪債多與少,所有的人都已被圈在罪裡,都是「無力償還」者。這樣看來,西門和那女人之間,不是5 跟50之別,乃是0和無限大。西門和法利賽人自以為義,就算有罪,也是小罪,是力所能及的罪債,所以他們對主的愛是零而非5。而這個有罪的女人,深知自己的罪得赦全乃恩典,非己力所能及也,所以她對主的愛極多。海牛以為,當主說到:「所以我告訴你,他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他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並非要說明在主自己的帳簿裡有著犯多罪者和犯少罪者之分,而是要指出人對自己的罪債有愈深重的悔疚,對主的赦免和救贖之恩愛便愈有深刻的感受和回應,就像同是法利賽教門出身的保羅,他便自稱為「罪魁」,難道他真的犯了人眼中看為十惡不赦的重罪嗎?保羅在腓立比書怎麼說呢:「其實,我也可以靠肉體;若是別人想他可以靠肉體,我更可以靠著了。……就律法上的義說,我是無可指摘的……」

海牛自小在教會長大,深覺基督徒子弟在信仰的成長路上其實殊不易走。我們的兒童宗教教育大多側重於聖經知識的教授和品格道德的教育,很容易便培養出一個又一個只知憑行為稱義的現代版法利賽人。他們熟悉聖經,人前人後大都表現良好、行為正直、循規蹈矩,談吐「純正」,很少會是不良份子,個別更可能在教會中早已擔當著各式各樣的事奉,「熱心愛主」。他們的基督徒父母大抵都認為這就是箴言所講「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然而,正是因為他們在別人眼中是那麼的「乖」,接近完美,他們不易感受到「悔改信主」後的改變,或根本意識不到自身的「罪債」有多深,有多需要主耶穌的愛和救恩。但另一方面,又可能因為自己行為上的少許偏差,而自覺是極大的虧欠,因守不著某些誡命而過份自責,並以為已經從恩典中墮落了。在這兩極的夾縫中,究竟有多少年輕人能成功逾越,成為青出於藍、有生命活力、愛主到底的第二甚至第三代基督徒呢?至少在海牛的經驗裡,著實不多。我以為我們絕不能輕忽和輕看對基督徒子弟的「福音工作」,我們不能只寄望我們的下一代在基督教文化薰陶下成長成有品的人。舊新兩約都清楚指向,跟獨一真神建立關係的唯一方法就是以信心接受救恩,而非靠行為,我們應努力幫助我們的下一代明白福音和經歷救恩,讓他們跟上帝建立第一手的個人關係,而非像昔日的以色列人,千百年來仍只抱殘先祖的得救經歷,以為守著律法就能承受永生,而看不見甚至拒絕活現在眼前的救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