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牟利仙境》語語中的

今早讀《都市日報》,邵家臻在其「兵器譜」專欄引述前數天《信報》孔少林一篇題為《非牟利仙境》的文章中對本港非牟利機構的戲謔,於是上網尋回原文一看,只覺其觀點語語中的,教我這隻在基督教機構打了超過十年工的海牛為之拍案。

轉載自《信報》14/6/2006《原是物語》《非牟利仙境》  孔少林

朋友的女兒就讀美國名牌私立大學,她品學兼優,關心社會,所想所做由自己決定,在年輕人中屬罕有品種。朋友拜託我幫手為他的女兒找一份暑期工,但聲明她只對非牟利團體感興趣;我聽後擔心起來。

「我想加入非牟利團體工作」這句話並不陌生,我朋友之中,不時提這句話的大有人在,他們的共通點是年紀步向中年、賺錢能力奇高、工作壓力巨大。說這句話的時候,他們通常精神近崩潰邊緣,只想遠離工作壓力和是非圈,轉做一些他們認為有意義的工作。幸好朋友之中真的有人在非牟利團體工作,他的經歷幫助大家冷靜處理工作上偶爾的嘮叨。據他所說,非牟利團體跟打工族心目中的童話仙境相距甚遠:

一、工作壓力更大。非牟利團體也要「追數」,他們對籌款金額的重視程度,不下於商業機構重視營業額。其實,我們用數據去衡量機構的表現時,商業機構可能較簡單,最終盈利壓倒一切;相反,非牟利團體除了籌款數字,還有行政支出比率、籌款使用效率等不同數據,要令每項數據都達到預期目標,這份工作壓力不小。

二、不知誰是老闆。究竟是捐款者?非牟利團體董事局?非牟利團體CEO(對,現在大部分非牟利團體都有 CEO)?是受益人?誰是商業機構的老闆卻清清楚楚。

三、辦公室政治更熾熱。為非牟利團體工作的人,心裏大都有一團火;辦公室四周火紅火綠,火花四濺,員工火氣自然十足。員工「篤背脊」、互數是非,勾心鬥角等活動程度,跟這份工作的「有意義」程度成正比;工作愈有意義,政治氣氛愈緊張。

四、辦公室廢話更多。如果你以為終於可逃離「人是最重要資產」、「雙贏方案」、「打造平台」等辦公室廢話?你大錯特錯。近幾年,非牟利團體的運作和架構漸趨商業化,它們把商業機構不管是好或是壞的文化,都不加思索通通移植過來。其實,非牟利團體才是企管廢話之都。

五、拯救世界機會不多。非牟利團體的電腦一樣會壞、一樣要會計去埋數、員工月尾一樣期待有糧出。在非牟利團體工作,可能就是加入電腦部、會計部、人事部,跟商業機構無異,你不會有太多時間去拯救世界。

幸好細姪女懂中文,希望她讀完這篇文章後會三思;我有朋友在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工作,我可跟他們聯絡一下。

2 thoughts on “《非牟利仙境》語語中的

  1. 在開啟上面的連結後,請scroll down尋找該文章,或在browser利用Ctrl+F的頁面搜尋功能鍵入”非牟利仙境”來尋找 😉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